English

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

2000-06-13 来源:光明日报 黄巧香 我有话说

江泽民同志指出: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。”但在目前,我国应试教育严重,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,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。为此,我们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,大力推行素质教育,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创造性,使学生真正成为开拓创新人才。

一、转变教育观念

现代学校教育既有延续文化、普及文化,又有更新发展文化的功能。在培养人方面,要求学生具备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,我们应把学习能力、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。不仅传授学生现成的知识,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;不只是让学生接受、理解现成答案,更要鼓励学生寻找新的多种答案,把教学当作师生双方相互学习、相互探讨的过程,教学相长,让学生主动学习,独立思考,让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,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人才。

二、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

当今世界的知识尤其是科技知识的发展有三大特点:一是知识爆炸,信息膨胀;二是更新快;三是知识相互分化和综合。因此教学中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。课程设置应综合化,学科设置也应综合化。高等教育应注重文理渗透,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,对理科学生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,学科相互渗透,改变专业划分过细,学生知识狭窄的现状,实行大学科大专业教育,课程互相渗透,打破课程界限,开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,使学生知识结构既博而且专,能够触类旁通,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创新的能力。学科课程、活动课程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、大范围课程和核心课程、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配置,改革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。

三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

1、系统地开设《创造活动》、《创造发明技法》、《科学创造史话》、《创造发明原理》、《思维训练》等课程,引起学生的创造兴趣,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、方法,逐步养成创造发明、创造性思维的习惯。

2、改革教学方法、改变以单一“讲授法”为主的教学模式,提倡启发式教学及问题法、发现法教学,让教师掌握并运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。

3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,培养学生“凡事问一个为什么”的习惯,具备明确而强烈的创造意识。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,创造性活动的特点在于探索与创新,没有好奇心,就没有创造性想象。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。教师应创造谆谆善诱的民主气氛,具备“闻问则喜”的品质,鼓励学生大胆设疑问难。

4、培养学生一问多思的习惯,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,鼓励标新立异。要求学生有较广的思维广度,不满足对问题已有的一个答案,对问题从正向、逆向、侧向、横向、纵向多方面去思考,从平面、立体、宏观、微观、主观、客观多角度、多方位去思考。要求学生摆脱权威的束缚,不拘泥于传统的和常规的答案、方法,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和见解,能标新立异,别出心裁,使思维具有独立性、首创性。对学生任何一点新颖独特的思维火花都要热情赞扬,细心爱护。在各科教学中,进行思维的流畅性、变通性、独特性训练,要求学生摆脱思维定势,教给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,如原型启发、缺点反思、特性迁移、反向思维、功能变化等等。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,对一个问题勇于大胆猜测和设想。

四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与创造发明

学生的创造态度、创造思维、创造技能主要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。因此,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应加以组织,有计划地进行。对学生创造成果应给以鼓励,并纳入成绩考核范围,使学生主动积极、活跃持久地进行创造性思维。学校可以开展小考察、小制作、小实验、小革新、小发明设想等一系列形式多样、生动活泼的科技活动,经常性地开展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创新活动竞赛,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、能力和习惯。

五、改革对人才评价的观念和方法

人才的评价应以全面素质为标准,偏重创新能力。考核时要增加灵活运用知识,考核思维能力的习题量,对试卷中虽不完善但有创见且新颖独特的答案给以高分。在注重逻辑表达的同时,提倡创造性,鼓励独出心裁,标新立异。对学生的创造性成果,如小论文,作文,音乐、美术、科技作品应计入考核的范围,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。

六、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

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,非智力因素是创造的动力。有创造才能的人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充分发展的人。为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、记忆力、思维能力、想象力。使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有浓厚的兴趣,不盲目崇拜权威,对创造有浓厚的热情,坚强的意志力和恒心,乐观进取的性格。

(作者单位:湖南郴州师专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